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尊敬的各位来宾、亲爱的校友:

大家好,我是周智琛,华侨大学中文系1999级一个差点没毕业的毕业生。对,就是那种老师点名时经常缺席个别老师看到后会血压升高的反面教材。但是,即使这样,我还是没被学校劝退,估计是华大要把我当作校园生态的多样性样本,所以老师们即使很多时候气得咬牙切齿,也从来不抛弃、不放弃,让我修够了学分,最终使我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因此,我这个人,从来不吐槽母校,毕竟像我这样的人,大概也只有华大愿意接纳敢于培养、还能笑着给毕业证。什么叫“母不嫌子丑”?这就是了。

毕业那天我幡然醒悟,决定重新做人。所以一进媒体行业就开启了“报复性加班”的模式。以前没听的课,后来全用稿子还了;之前没写的论文,后来也用出书抵了。这叫什么呢?这叫“学分债,社会还”。

2006年,那是一个春天,3月15日,我永远都记得。那时候,我未满26岁,青春正好,从华侨大学毕业还不到三年,就突然被委任为东莞市委机关报东莞日报社的执行总编辑。这种事情,在当时算是轰动业界的新鲜事,别说别人不信,直到现在,我自己都觉得是被历史错爱了。当时我还比较浮夸,第一时间就想回中文系“光宗耀祖”,结果教我古代汉语的一位教授听说我当总编了,禁不住笑了:“这个周智琛啊,这吹牛的毛病怎么毕业这么多年还没改呢?”最后是我的班主任张夏珍老师帮忙作证,教授才信了,她若有所思地说:他当年可是我们系里的重点观察对象。

虽然大学本科时期过得并不是很开心,但我真挺怀念那个年代——华大有一种“乱七八糟的包容”。我在华大最大的成就,不是拿了多少奖,而是曾以一己之力拉低整个中文系的平均出勤率。但你们知道吗?偏偏是我这样的人,毕业20多年来,对母校的眷恋和感怀,从未间断,反而愈发汹涌。十几年前,华大男篮夺得CUBA第七次总冠军时,我曾在报纸体育头版上发表整版文章《梦想是一粒可怕的种子》;我们的男生宿舍北区一号楼拆除重建时,我又在《花城》杂志上发表万字长文,一字一句,都是青春的回响和心底的感恩。而最近的一次致敬,是在去年,我在北京、深圳、苏州、福州、四川等多地校友会和众多校友的赞助和支持下,带团队回华大拍摄品牌故事片《天大地大不如来华大》,全网播放超过3000万,这或许是华大建校以来最具影响力的视频作品之一了。所以说,即使是我这样的“学渣”,也始终在用行动告诉世界:在华大,哪怕你曾是一片黑洞,也终会被点亮、被铭记。

老师和同学们后来见到我就调侃:“哎哟,逆袭了啊智琛!”我说:“这哪是逆袭,这是华大基因突变。”那么,华大的基因和底蕴到底是什么呢?依我不成熟的观察,至少有五条:

第一条,是“侨校的使命”。我们华大面向的是五湖四海、背景各异的侨生和学子,要培养的是能走向世界的多元化人才。如果连自己校园里一棵长得有点另类的小树都容不下,还怎么去拥抱整个世界的森林?所以,这种担当落实到爱学生这件事上,就是我刚才说的那种包容性——不是“只让你做得好”,而是“允许你作点死”。我作过死,但学校没掐死我,反而让我长得更斜,而且,更茁壮。

第二条,我们华大人有一种 “低调的牛掰”。“华侨大学”这名字,听起来确实挺洋气,不少北方的同学就是冲着这股“国际范儿”来的。不过有时候也因为校名太像“海外名校”,反而被不少人误以为是民办大学。其实,现在的华大是正儿八经的中央统战部直属高校,只是我们平时不怎么提,就像扫地僧,深藏功与名。

我们出去不像清华北大自带光环,但身上却有一种让人“不明觉厉”的气质。最经典的场景就是有人会问:“华侨大学?在哪儿呀?”我们会说,“华大创办在泉州,在厦门设有校区。知道吗?汉唐中国看西安,明清中国看北京,而宋元中国,得看泉州!”虽然很多时候对方还是一脸懵:“所以……到底在哪里啊?”

毕业20多年了,校友群里最热闹的话题,从来不是谁身价亿万、谁位高权重,而是,“杯杯乐还在开吗?”“秋中湖现在还有人钓鱼吗?”奔跑的午后、树下的风、一起捡芒果的小确幸、一起逃课的窃喜,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惦念,才是我们最深的牵挂、最真实的归属。

第三条,是“闽南的敢性”。这种敢性,是勇敢的“敢”,和泉州有关,当然,现在也和厦门相关。泉州这地方,是宋元时期的东方第一大港,海风吹了一千年,吹出了两种人:一种是出海闯荡,一种是站海边喊,“你别闯了,快回来吃饭”。我在华大那几年,没事就溜达到古城吃面线糊、听南音、看渔民和商人吵架,他们吵着吵着就一起喝茶去了。  

这种海洋文化的碰撞与和解,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不是所有的事都得争个你死我活,有时候你打我一拳,我请你吃个肉粽,这事就过去了。所以后来我出来搞事业,从来不怕冲突,只怕没故事。这正是泉州教我的。

说到“敢”,怎能不提华大男篮呢!今年CUBA半决赛那场双加时惊天逆转清华,看得人热血沸腾,又一次点燃了全球校友的热情和雄心。总决赛时更不用说了,全球各地校友空前团结,尤其是北京校友会,线上线下全力相挺,视频推文一篇接一篇,那种“拼了也要赢”的心气,不就是咱们华大人“敢”的底色吗?面对清华、北大这样的强大对手,华大男篮从不怯场,拼到底、搏到尽。这哪只是打球,这打的是一股气,是永不言败的华大魂。

第四条,是一种 “不羁的理想”。不是说我们多崇高,而是华大人总相信“事情可以不一样”,骨子里头有一种不甘被定义、向外勃发的理想主义。我一个中文系出身的人,这些年真没少折腾。写书写东西只是基本操作,我当制片人拍电影电视剧演过戏;写歌填词做音乐;主持了三档节目,讲书、评时事、访人物,哪怕普通话不好并自带沿海发达地区口音;我还操办过许多大型展览和大型活动,一步步成为策展人,甚至还在老家村里建美术馆、盖图书馆。这些看起来七零八落的事,哪件不是从华大那 “容你闯荡” 的底气里长出来的果子?当然,把自己练成“浑身都是小才华”,坦白说,一半是理想烧的,一半也是生活逼的。理想主义不够吃的时候,就得什么都尝试一下。

最后一条,我想说是“天真的自信”。闽南人有句口头禅,“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这种基因,华大人也有,华大人在“爱拼才会赢”的基底上,多了一点“天真”“敢信”,哪怕自信起来有时候有点滑稽。比如当年,我被留级的那一刻,依然嚣张跋扈,我跟我的室友说,“我以后一定要成为中国传媒界的牛人”我的室友白了我一眼:“牛人你先别牛,能把学分修完不?”

走出华大校园后,我走南闯北,先后在六座城市工作,跨了很多界,做了不少事,现在已经没有人再说我吹牛了,虽然我现在依然喜欢画饼、偶尔吹牛,但大家都信了。这不是因为我有才,而是因为,作为华大人的我,能扛事,能成事,从来不怕自己是从底层的土壤里长出来的。

作为华大人,我们没有金钥匙,但我们有心中的梦想、有“会通中外、并育德才”的底子、有彼此一句“天大地大不如来华大”的信任感。

所以你说华大的基因到底是什么?是包容、是星辰大海、是理想、是拼搏、是怀念……但这些词的背后,其实是一句话:允许你成为你自己,哪怕你看起来非常、非常不靠谱。

我至今感谢华大,不是因为它把我变成多么了不起的人,而是她让我相信,一颗种子哪怕跌进石头缝,也能长成自己的样子。每一个华大人,都是这样一颗种子——正也好,斜也好,自己长得高兴就好。

谢谢大家!

 

 

 

话题:



0

推荐

周智琛

周智琛

5篇文章 1分钟前更新

财新传媒副总裁、财新创意董事长。创意解答时代,允许奇迹发生

文章
  • 个人分类
全部文章 5篇
  • 文章归档
2025年 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