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尊敬的肖主席、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说起“东方第一大港”,它不只是一段辉煌历史,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全新机遇。我们不仅要寻根,更要再造文明。所以,我建议聚焦三个关键点,系统发力。

第一,聚集文明价值,打造全球叙事体系。

泉州真正的魅力,在于它曾是“全球多元文明共生的国际贸易枢纽”。这里的故事,是包容、是信任,是不同文化如何在这里交融共生,这其实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早期实践。

我们要重点打造“文明互鉴”核心标识,避免将“东方第一大港”IP窄化为单一“贸易港口”,要从器物、制度、商业、精神、生态五个层面,立体地讲好泉州。让它不只是一个港口,更是一种文明符号。

我们要将“刺桐符号”置于一个更广阔、更有生命力的跨国网络之中。设立“东方第一大港全球研究计划”,建立权威的“刺桐港史料数据库”及多语种转化平台,主动掌握话语权;推动“海丝宗教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跨国联合倡议,联合伊斯兰和东南亚老朋友,共同保护海丝遗产,把海湾国家的商贸合作引过来,为泉州注入新动能。

第二,聚焦“人-港-城”共生,做沉浸式的传播。

宋元时期的泉州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人、港、城真正长在了一起。我们要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把它的故事讲得更动人。

构建全球传播体系须以故事场景化、参与生态化、符号共识化为原则,打通历史与现实、本土与国际、要素与系统的认知壁垒。跟国际媒体合作,做纪录片、短视频,吸引年轻人;跟埃及亚历山大、摩洛哥丹吉尔、印度钦奈这些“港圈老友”城市联手,互设文化点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加快推进“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设,把泉州打造成全球闽南人的精神原乡和文化策源地,办跨国研学、侨青联谊、非遗展演,带孩子们实地感受文明对话,发动更多人参与,请侨胞、留学生做推广大使,用他们的方式传播泉州;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做得更潮、更有活力,让泉州真正成为一带一路上的文化主场。

我们还要打造超级体验区,用数字博物馆、沉浸式场馆,把22个世遗点“串珠成链”,重现当年“万国商”的繁华景象,让历史,真的活在我们眼前。这里我还要郑重提议,当前大量低级别文保建筑因缺乏合理利用而日渐衰败。建议参考国际经验,尽快制定分级分类的活化利用指南,明确正面和负面清单,设立专家委员会评审项目。通过试点探索“保护性利用”的路径,让古建在依法合规前提下融入现代生活,实现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第三,聚焦“古今双港”战略,用IP拉动发展。

过去的刺桐港,今天的泉州港,要并轨发展。通关要更快,打出“刺桐通关”标准,瞄准全球效率前十;开辟“新海丝黄金航线”,抓住像比亚迪从泉州出海这样的机会,提升港口能级和影响力。同时,激活对台通道,把泉金航线升级为“闽南文化走廊”,做成两岸融合的样板。

我们还要推动“港区变景区、航线变文旅线”,打造临港文化经济带,比如推出“海上看世遗”游轮,让港口本身成为风景。当然,也需要向上争取支持,完善机制,做强海洋产业集群,真正把文化IP变成发展引擎。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泉州海关行政层级较低,作为厦门海关的二级隶属海关,我们的政策制定或争取都需要厦门海关支持。因此,须在组织架构层面建立健全相应的协调机制。

总之,我们要用学术撑腰、用艺术活化、让全民参与、靠机制落地、借传播出圈,一起唤醒这座古港的基因,让泉州从历史走向世界,真正重返C位!

谢谢大家!

 

话题:



0

推荐

周智琛

周智琛

5篇文章 1分钟前更新

财新传媒副总裁、财新创意董事长。创意解答时代,允许奇迹发生

文章
  • 个人分类
全部文章 5篇
  • 文章归档
2025年 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