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校友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周智琛,一名媒体人,也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毕业生,有人还老调侃我是天生的“画饼家”。因为我经常说,“我有一个梦想”,所以,我还有一个外号叫“马丁·路德·琛”。今天站在这里,最让我开心的,不是作为讲者,而是能够以深圳过生日的名义,和大家在一起,看电影,眯一会儿。愿这个下午,能让我们触摸到深圳在奋斗之外,那一份可贵的柔软、难得的松弛和永恒的天真。
三年前的夏天,我画了一个“大饼”,许下了一个长达三十年的宏愿:每年深圳经济特区的生日,8月26日,也就是今天,都为这座城市推出一部影片。从2023年《深圳不讲究》的清新问世,到2024年《第四种深圳》的深沉探索,再到今天这部以孩童视角呈现的《深圳今天眯一会儿》,我们已经完成了三部,但也只是这个承诺的十分之一,所以总有人问我:为什么是三十年?在这个追求速成、渴望即时反馈的时代,这个计划是否太漫长、太固执,甚至太过浪漫啦?
我的想法很朴素,正因为深圳太快,记录才必须慢。深圳,值得我们以“超长开机”的方式,书写一部“视觉史诗”。我们要记录的,不只是城市的发展极,更是生活在深圳的每一个人的呼吸、奔跑、停歇、梦想、倦怠、坚守、欢笑、孤独、期待和失落,也就是这座城市的“人的生长态”。
这种对“人”的凝视和观照,也延续到了由深圳市总工会发起、由我们财新创意倾力打造的“工夫”系列纪录电影中。今年5月10日,系列首作《滚烫年华》登上大银幕,对我们来说,这是圆梦,更是一种证明,证明深圳普通人的故事,值得被庄重铭记。第二部纪录电影即将杀青,尽管千辛万苦,但我们仍会坚定地走在这条纪录的道路上。等看完《滚烫年华》后,相信大家就会理解,我们为何如此“执拗”。
在流量至上的年代,我曾问过自己,该做什么样的内容?要做什么样的创作者?才能不负所热爱的行业、城市和这个时代?后来我想明白了,我们不仅要做有流量的优质内容,更要为时光保存底稿。现在人人都可以发声,万物都可以被记录,我们必须成为有巨大创造性的创作者,把每一段故事熬出厚度,让当下的表达,成为未来值得被尊重和被相信的历史。
今天回到母校,我还带来了一份“回家作业”。8月30日,由我和我的团队制作的《相当港中深》第二部《新物种进化论》将在全网上线。这部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量身打造的作品,由十几位教授和校友共同出演,风格抽象又写实,情绪悬疑又热血。它所讲述的,正是在座每一位“新物种”的进化之路。敬请期待!我也希望《相当港中深》这个系列,至少能持续十年,成为一个伟大的IP,并在建校15周年之际,我们能够一起为母校推出一部面向全球的院线电影——好吧,我又忍不住“画饼”了,但我画的每一个饼,都由努力和信念做成!真的,梦想很可爱,只要你我相信,大家携手努力,理想可成,未来可期!
最后我想说,深圳今天可以眯一会儿,但梦想,永远都不会打盹。感谢深圳,感谢母校,赋予我追逐梦想的勇气和能量。我和我的团队,会继续扛起摄影机,为我们所爱的一切,一直拍下去,一直创造下去。我们确信,我们在做一件对的事。
谢谢大家!
0
推荐